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先进典型

脚下泥土沾茶农心中装
日期:2016-10-19 17:19 来源:福建省直机关工会工委

——记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”获得者、省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教授级高级农艺师苏峰

 潘奋强   陈舒斐

 

苏峰(右二)指导畲族茶农种茶采茶 

  

    说到福建,许多人会想到茶叶。

  而提及福建茶叶技术的研究和推广,则不能不提到他——福建省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教授级高级农艺师,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,苏峰。

  出生于茶乡,学的是茶学专业,近30年奋战在茶叶技术推广一线……这位党龄比工龄长的茶叶专家,凭借发自内心对茶的热爱和数十年如一日的执着,数次放弃“好机会”,只为践行一位共产党人的铮铮誓言——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帮助茶农,助力茶区产业转型升级。

  初夏时节,笔者赴宁德,实地采访了这位茶农交口夸赞的好专家。

  “接地气”的茶叶专家

  虽同在省城,但采访苏峰实不容易,因为他总在奔忙,是个“闲不住”的人。即便周末,不讲课,也时常奔走于各个茶区。用他的话说:“习惯了,心就是想奔着那片绿去。”

  苏峰出生于福安农垦王家茶场,自小闻着茶香、感受着父辈在产茶制茶中的辛苦和乐趣,年幼的他不知从何时起,在心底埋下一颗“茶”的种子,悄无声息地生根、发芽、吐绿,蓬勃向上。

  1988年7月,苏峰从福建农学院茶学专业毕业,成绩优异又是学生党员的他,惦记着父母兄弟、贫困农民的期盼,毅然放弃到厦门特区和省城的工作机会,选择回到宁德。从宁德地区农业局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做起,苏峰下企业、到乡村,一头扎进茶叶技术推广一线,边学边积累,逐步成长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茶叶技术专家。

  有一次,苏峰被派往古田县彬洋精制茶厂指导生产。时值酷暑,加上茉莉花窨制过程中晚上都要起来通花,那段时日,茶厂中总能看到这样一幅场景:脖子上挂着毛巾的苏峰,与工友们一起挥汗如雨地劳作,日夜生产。累了,就见缝插针地打个盹儿,再马不停蹄地接着干。终于,望着不到三个月时间制成的第一批40多吨、像小山一样的茉莉花茶,苏峰与工友们抹着汗水抿嘴笑了。睡眠严重不足的他这才得以安睡了一整天。不久,苏峰又被农业局派往宁德霍童镇大石村驻村扶贫,他深入田间地头,从村里的优势资源出发,用所学的专业知识,一年为驻点村改造低产茶园200多亩、新植温州蜜柑50亩,并积极发动群众利用冬季农田闲置,推广紫云英绿肥100多亩、修建水毁桥梁等。农作物喜获丰收,村容村貌焕然一新......

苏峰做学术报告 

      大石村一派欣欣向荣,村民喜上眉梢。

  “宁德茶产业的发展与习书记的关心厚爱是分不开的。”采访中,苏峰向笔者讲述了与习书记的一段“交集”。1988年12月,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在慰问霍童镇老红军时,得知地区农业局的干部在大石村扶贫帮困,特前来看望,并听取了该村的扶贫工作汇报。1989年元月,因扶贫工作成效显著,宁德地区农业局被地委、行署评为“农牧业生产扶贫工作”先进集体二等奖。当年3月,习近平主持召开宁德地委办公会议,专题研究茶业管理体制问题,决定成立宁德地区茶业管理局。1989年10月,宁德地区茶业管理局成立,闽东茶产业自此步入了良性、有序的发展轨道,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。受组织委派,苏峰参与了最初的筹建工作。从局办公室副主任、技术指导站站长、副局长,到宁德市茶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......苏峰的头衔一直在变,不变的是他那颗日益浓烈的“亲农、爱农、惠农”之心。

  制度护航,助力产业提升

  有人笑言:“闽东老百姓腰包鼓不鼓,主要看茶叶能值几个钱。”此话不假,宁德市70%的农户从事茶叶生产及相关产业,从业人员占到全市人口的1/3。茶叶俨然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“绿色银行”,是扶贫攻坚重要的民生产业。

  也许是受成长环境的影响,苏峰对茶农有着一股从骨子里自带的亲近感。

  “每年开春的明前茶,作为茶农的第一笔收入,是他们改善生活、安排一年开支的重要资金来源。”在苏峰看来,最开心的莫过于看到茶农们用卖茶所得为孩子交足了学费,改善了生活,茶农增收,茶企增效。

  一个人不断前行,需要勇气,更需要梦想的坚持;

  一个产业要健康发展,离不开技术,更离不开制度的保障。

  上世纪90年代,茶产业遭遇了一次低谷期。当时,苏峰曾有机会调到市水产局,在爱人的支持下,他最后听从自己的内心,选择了坚守。“没有想太多,只是看到茶农为生计发愁眉头不展,真的特别想帮帮他们。”苏峰言语间淡而自然。为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,在茶叶最不景气的时期,他在每年宁德“两会”期间,都在会场外通道旁与同事们搭起茶桌,一边展示各种茶叶样品与包装,一边现场冲泡。喝过茶的“两会”代表惊呼:“咱们宁德还有这么好的茶?”

  为推动茶产业走出低谷,苏峰致力于推动闽东茶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推广。在宁德基层一线工作的20年间,他结合宁德老茶区的特点,提出调整品种结构、优化产业布局的构想,精于钻研茶业技术,深入茶区手把手地教贫困农户提高茶叶产量质量。2007年实现当地茶园面积从30多万亩增加到80多万亩,良种普及率97%。

  在依法治国的新时期,苏峰深感产业发展必须依靠法律来保障。2007年,他主笔起草并力促当地人大出台《宁德市促进茶产业发展的决定》,成为当时全国地级市人大出台的第一部促进茶叶发展的地方政策。2008年,已作为茶叶专家被引进福建省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的苏峰,又着手参与推动省地方性茶产业法规的制定与出台。在做好业务工作的同时,他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立法上。四年间,大量走访调研、征询解释,反复沟通、专题讨论……为确保科学性、严肃性,每个层级每一条款的修改,都需启动如此庞大而繁杂的工程。作为亲历者,苏峰可谓倾尽心力,苦乐交织。2012年,由他最初主笔起草、历时四年论证的《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》由省人大常委会正式颁布施行。“就像自己的孩子呱呱坠地一样,终于盼来了。”对于过程的难,苏峰说得云淡风清,却依旧难掩心中的喜。

  作为我国第一部地方性茶产业法规,在该条例的保驾护航下,福建茶企和茶农的质量安全意识不断加强,茶叶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,有力促进了我省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。2015年,福建共有25家茶企入选“全国茶叶行业综合实力百强企业”。

附件下载:
相关链接
友情链接

工会网站链接

新闻媒体链接